2023川港中医药产业推介会14日在香港举行,活动由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主
我国目前执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是1978年以来最低的水平,而且银行存款与贷款的利率差是1987年以来最大的。
民间有个说法,现在是在打A股保卫战,这场战斗是悲观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的一个斗争 ,双方都有自我预期的可实现性,结果取决于哪一方的人多,取决于中间派会倒向哪一方。其实这个非常非常好理解,中国的实体经济与股市的关系是非常不密切的。
对局部来讲,股票涨了,大家欢天喜地,觉得整个经济好像是活跃了,股市跌了,就世界末日了,不能这么讲。股市无非是两个通道:一是融资通道。比如,某个上市公司,大股东欺负小股东,没有兑现承诺,把上市公司的钱挪到了另一个大股东控制的企业,小股东发起集体诉讼,法院必须实事求是的受理。盘子稳定下来之后,一定要想方设法改革机制,不能搞那么多的杠杆,而且一定要允许股票市场做一些结构性调整,非理性的、有毒的,没有任何基本面支撑的股票,要允许它调整。目前情况下还是应该救市的,为什么救呢?主要是应该稳定预期,不能让预期无限制地往下走。
救市不是为了保点位,是为了消除股市的制度性弊端。救市不是为了保点位,是为了消除股市的制度性弊端,制度性弊端最主要的是杠杆太高,这就会带来非理性繁荣,同时又使调整的过程非常痛苦,这是不合理的,应该调整。第二,这时,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进一步下降已失去作用,因为名义利率不能为负。
他主张采用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即大量印制钞票,造成一个长达15年之久的、4%的通货膨胀预期,使实际利率为负,来刺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再次,持续采取低通胀政策的主张,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持续刺激经济的增长。名义利率也不是没有下调的空间。当货币政策启动经济的效应一时受到某些限制的情况下,采取某些扩张性的财政措施来扩大国内需求,还是有必要的。
一般说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它们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都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二、通货紧缩和物价政策 我国当前是否出现了通货紧缩?现在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马后炮了,因为中央已采取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针对出现了通货紧缩而提出来的。
他认为这是日本摆脱当前萧条的唯一出路。虽然去年十月以来出现物价总水平的负增长而使实际利率高于名义利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扩张,但目前也存在着多种促使物价转降为升的契机。他们有力量把低通胀轻而易举地(如果没有宏观政策的抑制)推向高通胀,从而牺牲弱势阶层的利益。特别是大量闲置资金未被金融系统释出用于投资的情况下,财政完全可以用发放国债的办法向银行借来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内需,刺激增长,这不会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
一、扩大内需的政策手段的选择与配合 在扩大内需、启动经济的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策手段的选择与配合。现在,即使我们接受并认定5%为低通胀的标准,那么现在我们的通胀率约为负2%,从负2%到正5%,物价上涨7个百分点,幅度就不低。在提法上进一步明确,将有利于把实践放在更加自觉的基础上。并且,企业虽然开始有了一定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但还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
不管对日本经济是否管用,我以为,它对我国经济肯定是不适用的。这样的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政策,能够有助于稳定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和信心,有利于激励技术进步,抑制过度投机,缓解分配扭曲,并为结构调整和升级、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现在采取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就是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说银行过分惜贷,也只看到表明局部现象。
我们以为,如果相当普遍的物价上涨或下降不断地持续了半年以上,恐怕就不能不承认出现了通胀或通缩。比如,泰国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如果这时仍采取通胀政策,哪怕是所谓轻度的通胀政策,也会起到火上浇油的后果,使本来已在攀升的物价更快地上升,使低通胀走向高通胀。有些同志鉴于通货紧缩和物价持续下降不利于景气预期和信心,提出实行轻度通货膨胀政策,让物价总水平持续小幅(比如5%以内)不断上涨,以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要防止和克服通货紧缩。在这种情况下,从理论层面看,不少人士提出,货币政策失灵了,应主要依靠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可以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来考察。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利率没有充分发挥其灵敏的杠杆作用,主要是因为体制转轨尚未完成,利率变动对投资和消费变动的市场传导机制尚未充分确立,而不是因为我国经济已经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因为它易于促使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暗淡,信心降低,有可能推动经济进一步下滑,不利于启动回升。这是不久前(8月26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通货紧缩没有什么可怕的文章提供的材料。
由供给面改善所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制度创新和效益提高相联系的,一般说来不会伴随通货膨胀,还有可能伴随物价水平的正常下降。这涉及到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经济增长的问题。
在信贷资源比较宽裕、存大于贷的情况下,银行为什么惜贷?这是由于银行商业化改革逐步深化,要更多考虑资产和贷款的质量。从实践层面看,近几个月来,中央采取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同货币政策相结合,加大了启动力度,其效果正在显现。应该说,这都是改革中的进步。对物价总水平应该采取什么政策?高通胀政策后果恶劣,臭名昭著,现在世界上明目张胆的提倡者少见了。
也就是说,通过通货膨胀来形成负实际利率或低实际利率,从而通过降低借贷成本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因此,从总体上看,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就是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轻度的通货紧缩。
如继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则必然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或滞胀(即一方面经济增长停滞,一方面物价继续上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弄清。
本来,通货膨胀就像鸦片一样,容易使处于社会强者地位的利益集团上瘾。所谓流动性陷阱包含这样三层意思:第一,经济处于严重的萧条之中,名义利率已下降为零或接近为零。
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带来滞胀后果,已经为战后奉行此一政策的西方国家的经验所证明并被抛弃。在一定条件下,价格水平的下降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是可以相互促进的。首先,如果追问一下什么是低通胀?就很难找到大家统一认定的标准。事实上,在今年扩大内需的启动过程中,在启用1000亿元国债以前,从四、五月份开始,中央过去采取的启动政策就已初步见效
造成社会供需总量不平衡的原因不只限于需求不足,还有供给过剩和供给刚性方面的原因。这些都限制了投资需求。
伴随世界范围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并且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上也出现了某些通货紧缩的态势,这对我国的物价总水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特点 我国当前所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它是轻度的。
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有效地抑制了经济发展速度可能出现的严重下滑,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效益回升,已经并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在前一时期,即1993—1995年,我国通货膨胀率曾连续高达13.2%、21.7%和14.8,价格水平中含有不少的泡沫成份。
评论列表